在死亡的終點來臨前,在這世界上盡最大的努力

聖母像

以前我在學校代課時,開學的時候,我都會跟國中七年級的孩子講一個故事。目的是要做一個作業-肯定的口語練習。這個練習是我從美國的優良教師伍爾本博士,所寫的書《好老師會做的20件事》所學習。

 

肯定的口語練習,目的在於我們在生活中要能用話語,使身旁的人感到愉悅。雖然知道話語的力量,但在生活中常常忘了實踐這件事。伍爾本博士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-一場喪禮帶來的人生功課。這個故事主要表達,我們在一個人喪禮的時候,會想起他生前的好,用話語頌揚他,但這個人卻再也聽不到了。

「一句仁慈的話,說給生者聽,價值遠大過,在追思禮拜上說一百句仁慈的話。」

 

於是我在上課的時候,也會先講一個自己參加喪禮的經驗。我升高三的那一年參加了國中學姊的喪禮。她在剛上大學的中秋連假,因為要返鄉沒買到車票,就搭男同學的摩托車,卻在路途中被拖板車撞到、飛出去,手術後還是回天乏術。

 

這個事件給了當時的我很大的震撼與悲傷,畢竟是跟自己年紀相近的學姊。

將這個故事分享給學生時,他們也都聽得很專心,一來是學姊跟我就是在國中的時候認識的,二來是,講這個故事的時候,正逢中秋連假的前夕。

 

有學生很天真卻害怕地問我:「老師,不會我過完中秋連假就死了吧……」

 

聽到這個回應,我真是哭笑不得。大部分的國中生,應該都還沒有想過「死亡」這件事情吧?

 

最近看了一本新書,是日本的暢銷書之神-見城徹所寫的《人生是一個人的狂熱》。見城徹今年已經65歲了,卻仍在工作崗位上孜孜矻矻努力著,企圖推翻過去自己的成績,讓自己歸零,隨時準備大幹一場。

 

見城徹這樣的態度,源自於對死亡的清楚認知。他說七、八歲時,有個鄰居阿姨突然過世,他哭了一整天,不是為了阿姨的死而難過,而是因為察覺「自己的生命有限」。

 

朝死亡這個終點走去時,任何人都無法回頭。這條路走來肯定是空虛的。在抵達人生終點之前,或許生命中會有幾次發光發熱的時候。

 

我們人生中的每一刻都在逐步邁向死亡。我總認為既然有幸來到人世走一遭,在迎向死亡之際,何不對工作付諸狂熱,對人生付諸狂熱呢?

-見城徹《人生是一個人的狂熱

 

我自己也有這種想法。小時候曾想過,人既然有一天都會死,幹嘛還要經歷這些過程?後來才知道,就是因為死亡明確地在終點等著,所以在過程中要以最努力、最帥氣的姿勢奔跑,為別人帶來影響,為這個世界留下點什麼。

 

每天我都把自己的行程塞很忙,晚上躺在床上,總是能夠秒睡。但每天睡前我總會問自己,如果我現在睡下去,一覺不醒,我會不會後悔,我的今天過得有意義嗎?開心嗎?

 

以這樣的標準檢驗自己的每一天,就不會隨意浪費時間、浪費注意力。書中也提到,美國的原住民有句話說:「你未加思索隨意活著的今天,對昨天死去的人而言,是無論如何都想好好去活的寶貴明天。」

 

課起了某個頭,也許有些學生開始思考自己生命的意義了吧……

希望這篇文章,也對你有一些啟發……鐘聲響了,同學下課囉!

 

[ks_content_block id=2447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