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蔡明淳,目前是一位自由工作者,主要從事行銷內容規劃與講師相關工作。我曾在2020年到輔大分享斜槓相關的主題,這次則是延續當年的經驗,深入講述我如何從經營自媒體出發,一步一步打造出個人品牌並成為一人公司。
現在的自媒體生態比當年更加多元,是一個極具潛力的時代,因此鼓勵同學們從現在開始經營自己的自媒體,即便未來不一定要成為自由工作者,這樣的經歷對職涯仍有加分效果。
除了為企業與客戶提供行銷與文案規劃,我也經常受邀至各大專院校及推廣教育單位授課,如清大、文大推廣部等,同時也是台灣外貿協會的講師與顧問。
以下整理我這次在輔大的講座,我是如何一步步從摸索興趣、培養技能,到意外開啟一人公司,並獲得持續的收入。
從「上班上不下去」到找到適合自己的路
說實話,我一開始並不是刻意想成為自由工作者。原因其實很簡單,就是我「上班上不下去」。在嘗試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後,我才發現這條路非常適合我,它提供了很大的彈性,讓我能做那些我既喜歡、又能從中獲得成就感,同時也能賺錢的事情。
雖然現在大家對自由工作者、斜槓比較熟悉,我的狀態可能讓一些人羨慕,但在七八年前,這個概念還沒有那麼普及。我甚至會遇到家人勸我回頭找一份穩定的工作。但當時,我就是覺得只有做自由工作者才能做得下去。
我的學經歷(台大畢業)在一般人的想像中可能應該是個順利的上班族,但我的職涯其實蠻坎坷的。我在學生時期就曾嘗試過很多不同種類的打工,像是家教、舞蹈教室櫃檯、咖啡店服務生等等。這些經驗看似零散,卻意外地為我後來的發展種下了種子。
開啟斜槓的契機:學生都在看YouTube!
在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前,我在擔任國中擔任代理老師。我觀察到一個現象:我的學生每天都在看YouTube。當時最紅的YouTuber是聖結石(雖然現在可能沒什麼人討論了)。這讓我非常好奇,為什麼他們這麼著迷?於是我決定去了解一下,甚至自費去上了影片剪輯的課程。
這成了我踏入自媒體的契機。我開始做我的YouTube頻道、Facebook粉絲團(當時還沒有IG),甚至嘗試剛推出的Facebook直播。我逼自己每天寫一篇部落格文章10,不管大小事,連家巷口的小吃店都寫。
這些早期不怎麼完美的嘗試,卻意外地讓我被看見。我在學校的聘期結束後,大概兩個月後,就收到了我的第一個客戶的合作邀請。他看到我當時拍的YouTube影片,覺得還不錯,他需要一個協助企劃和拍片的人。這就是我的第一個案子,當時我甚至還上網Google才知道怎麼報價。我的第二個客戶則是我之前上影片剪輯課認識的同學介紹的。
就這樣,客戶一個個自己找上門,我非常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了一名自由工作者。
找出你的興趣與技能:系統性方法
如果你還不確定自己想發展什麼技能或興趣,可以試試以下幾個方法(有些是從書上學到的):
1.好時光日誌:這是《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》這本書推薦的方法。寫下你每天做的事情,記錄你在做每件事時的「投入程度」(心流)以及完成後的「精神狀態」。找出那些讓你感到非常投入,而且做完後依然精神很好的事情。這些事情可能就是你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。
舉例來說,如果你在籌辦朋友生日派對時感到非常投入且有活力,或許「活動規劃」就是一個可以發展的技能,它可以延伸到籌備婚禮或各種派對的商業模式。
2.詢問朋友:問問你的好朋友,他們覺得你擅長什麼?有時候「當局者迷」,朋友的觀察可能更客觀。
3.尋找你的巔峰經驗:回想從小到大,你曾經做過什麼讓你覺得「很不錯」的事情。這不一定是贏得比賽或獲得獎項。例如,我小時候就很喜歡即席演說,這其實就暗示了我具有「會講話」的潛力。即使是籌備流浪狗活動這樣的事情,過程中你運用了哪些技能(例如:協調能力、製作Google表單),這些都是可以被培養成能力及變現。
4.觀察時代趨勢:就像我當年觀察到學生都在看YouTube一樣,關注當前流行的事物,思考自己是否能搭上這波趨勢發展相關技能。
5.先找一個感覺比較「值錢」的技能開始練:如果你真的完全沒頭緒,可以先選擇一個目前市場上看起來比較有價值的技能(例如:自媒體行銷、寫程式)12,投入時間去學習和練習。有時候,對一件事的喜歡,是在「做」了之後才慢慢產生的12。先開始做,即使後來發現不適合,再換方向就好。
培養技能:需要「刻意練習」才能進步
選定方向後,培養技能的關鍵在於「刻意練習」。光是「做」是不夠的,需要方法。
1. 設定明確具體的目標:目標要可以執行和衡量。例如,「我每週要更新兩篇圖文」或「製作兩支短影音」。不要設定無法控制的目標,例如「IG半年內破千追蹤」,因為粉絲數不是你能完全掌控的結果。
2.尋求意見回饋:完成作品後,請別人(朋友、同學)給你回饋。了解哪裡做得好,哪裡可以改進。要勇於接受批評。
3.解決問題並改進:根據收到的回饋去修改和優化。如果你不願意改變,就永遠不會進步。
4.拆解與學習:觀察在你的領域做得好的人或成功的作品(例如爆款短影音)。分析他們是怎麼做的,他們的切入點、轉場、素材運用等等。學習這些成功的元素,但不是盲目模仿14。
5.持續實作與優化:堅持執行你設定的目標。以我經營IG短影音為例,一開始發布內容還會掉粉。雖然心裡會受傷,但我告訴自己「沒關係」,就是堅持周更兩支影片。同時我去觀察別人成功的短影音,分析它們的結構,然後在我的內容上做「改善」。最終,我做出了一支爆款影片,這支影片帶動了大量的追蹤成長。
這個經驗告訴我,即使在其他領域已經成功,換到新的平台或領域,還是需要從零開始,持續努力和優化。
打造個人品牌:讓你的能力被看見
光有技能還不夠,你需要讓你的能力「被看見」。而自媒體(部落格、網站、IG、Facebook、YouTube等)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管道。
我的經驗就是最好的例子。我早期在YouTube、網站、Facebook粉絲團和直播上的嘗試,即使一開始做得不完美10,卻讓身邊的人看到了我的能力。因此,當他們有相關需求時,就會主動想到我並找我合作。這就是個人品牌的力量。它不只是一張名片,更是讓你的潛力被發掘的平台。
獲取收入:找到商業模式與客戶
有了能力並讓自己被看見後,下一步就是如何將其轉化為收入。
低調創業:我很推薦《低調創業》這本書。它的核心理念是:任何一個平凡人都能在幫助人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商業價值。你不需要高深的技術或大量資金。即使只是擅長做Excel表格或是處理行政瑣事,這些能力對於那些需要幫助、但不一定想請全職員工的老闆或企業來說,可能都非常有價值。
核心要素:要能持續賺到足夠的收入,你需要遇到足夠多的人、讓他們相信你,並向他們提案。
如何遇到潛在客戶?
- 線上接案平台:例如小雞上工或Facebook社團的外包資訊。但請務必小心詐騙。
- 實習:實習是認識比你年長的潛在客戶群的好機會。
- 參加業界活動:擴展你的人脈。
- 累積「弱連結」:人脈不一定需要刻意建立,有時候是在意想不到的場合,透過你「多做一點」或展現友善。就像我當年做舞蹈教室打工,多跟客人聊天,後來他們就成了我無形的潛在客戶。信任感非常重要。當客戶有需求時,他們往往會優先選擇認識且信任的人,即使你的技能不是最頂尖的。
- 創造機會:自己舉辦活動或課程。在組織和分享的過程中,你會認識更多對你的服務感興趣的潛在客戶。這也是我開始成為講師的方式。
- 提供價值:在社群媒體上分享有用的資訊或資源。當你提供了價值,人們自然會因為從你這裡獲得幫助而追蹤你或與你互動。就像我分享AI工具一樣。在現實生活中,提供「情緒價值」也很重要。
將需求轉化為服務:
觀察你身邊的人有什麼問題或需求是你能夠幫助解決的。即使是像「外送」這樣看似簡單的服務,也是在解決人們不想出門的需求。識別出需求後,你需要思考如何將其流程化(預約、支付、服務提供等),將點子變成具體的「原型」並去執行。
從小規模、兼職開始
特別是學生時期,可以先從兼職、小規模的案子開始嘗試。不斷在實作中修正你的服務流程。我的第一個案子是兩個月,之後就有了每月固定的小編案子。有時候客戶的需求不一定在現有的框架內,但只要你的核心技能互通,就可以嘗試接下(例如我從寫作到幫客戶寫自傳書)。客戶的信任是關鍵。
多樣化產品組合
為了降低收入不穩定的風險,我強烈建議至少有三種以上的產品或服務組合。以我為例,我的收入來源包括:接案(寫作、企劃、社群經營、擔任專案負責人)、擔任講師(實體、線上、直播課程)。多樣化的產品線讓你更有抗風險能力。
一人公司會遇到的挑戰
當然,成為一人公司或自由工作者並不容易,會面臨一些挑戰:
- 沒有同事:如果你是不習慣單打獨鬥的人,可能會感到孤單。不過,雖然沒有同事,你還是需要處理與客戶的人際溝通問題。
- 需要高度自律:沒有人要求你打卡上班,你需要非常自律地規劃和執行工作。對我來說,這已經變成一種習慣,每天早起開始工作。
- 持續思考未來與快速調整:你需要自己思考事業的發展方向,並且要能快速適應環境變化。例如,疫情期間我必須將實體講座快速轉移到線上。
- 自主學習與成長:沒有公司提供教育訓練補助,你需要自己投資時間和金錢去學習新技能(例如:AI、自動化)。這是必須且持續的。
- 管理收支:收入通常不固定,你需要自己做好財務規劃和收支計算。
- 校長兼撞鐘:一人公司意味著你必須親力親為處理各種事務,從核心業務到行政庶務(例如:處理學校的領據)。即使未來做大了可能會外包部分工作,但核心的東西你還是需要了解。
總結
從尋找興趣、培養技能,到打造個人品牌並獲取收入,這是一個需要不斷努力、學習和適應的過程17。自媒體是讓你能力被看見的重要管道。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困難和恐懼,需要去克服。人脈的累積(即使是弱連結)和懂得將你的能力轉化為能解決他人需求的商業模式也非常關鍵。
表面上看,自由工作者或一人公司可能很自在,但背後其實需要非常非常努力,甚至比一般的上班族還要努力。不過,它的好處在於你可以更自由地調配時間,有機會認識不同層級(通常是中高階主管或老闆)的客戶,開拓你的視野。
希望我的分享能在你們心中種下一些種子,鼓勵你們去探索自己的可能性!
關於收費與報價的小補充
有同學問到收費報價和互惠的問題。報價當然有市場標準(例如自媒體會看粉絲數等)。但價值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17。即使你粉絲不多,但如果你的粉絲黏著度高或客戶看重的是你的獨特能力,報價仍有提升空間。
至於「互惠」,我覺得可以評估它能帶給你的好處。如果你是新手,還沒有實際操作經驗,互惠可以是一個很好的練習機會,對方的要求可能不會那麼高。你可以從中學習,評估自己是否能按時完成。但試過幾次只後,就建議不要再互惠,專業有價,也尊重你自己的時間。
(本文作者:蔡明淳現為講師及顧問、做行銷專案,也寫文案。知識工作者8年經歷,子衿商學院創辦人。曾擔任Google數位學程、外貿協會、清華大學推廣教育中心、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等各單位講師。工作邀約請來信: greta@gretatsai.com ,更多背景與服務內容請見Portaly:https://greta.work/portaly)
Hi,我是本站的經營者明淳
我27歲時離開職場,獨立接案為客戶服務。客戶有上市櫃公司、中小企業及高階主管私人顧問。產業橫跨新媒體、網路服務、建設公司、運動健康產業、零售業、運輸業、食品業、新創產業等。後來也擔任Google數位學程、外貿協會、清華大學推廣教育中心、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等單位講師。
如果你想知道我怎麼從0開始,透過社群行銷技能賺取不錯的收入,我有一個3小時的免費錄影檔跟你分享,歡迎『點此索取』。
如果你喜歡明淳的分享,歡迎留下你的E-mail,明淳會不定期寫信給你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