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從 2016 年開始在網路上寫文章,到了 2017 年,就開始有陌生網友寄信來提問。隨著成為講師、經營更多社群平台,每天都有機會收到學生與網友的提問。
說實在的,會在網路上分享的人,某種程度上都是願意熱心解答問題的。但有時看到一些問題,真的會讓人無言。心裡想:「這問題你可以問 Google 就好了啊!」這樣的提問方式,很容易消磨人的熱情。
常常我收到一個問題,就要開始設想:提問者卡住的階段可能是 A、B,還是 C?不同階段,我該給出什麼樣的回覆?同時還得注意語氣,不能太嚴厲,免得打擊對方的信心。寫到這裡,難怪我這麼愛 DeepSeek / Grok 的深度思考功能。
如果是在 IG 私訊或是 Line 官方帳號收到提問,我回了一段包含 A、B、C 三階段、兩百字的小作文,對方卻只回一句:「我覺得我 A 階段是做得滿好的。」然後呢……沒了、沒了、沒了。只能默默掬一把淚,為我逝去的時間默哀。
好,進入正題——
如果你想對任何人提問,建議你先做到以下幾件事:
1. 描述你遇到的情境
不要一上來就問:「怎麼做?有推薦嗎?可以幫我看一下嗎?」
對方根本不知道你現在在哪個宇宙,怎麼幫你?
❌「請問怎麼寫履歷?」
✅「我現在在找行銷相關的實習,已經有一些社團活動的經歷,不太確定哪些該寫進履歷、哪些會太雜。請問有建議嗎?」
這種有明確背景描述的問題,別人比較知道怎麼切入,也比較不會回答得天馬行空。
2. 說明你已經查過什麼資料、做過哪些嘗試
這個超級重要!真的!
如果你沒有先自己查資料,也沒動手試試看,那你提問的時候只是把「思考跟查找的成本」轉嫁給別人。
❌「請問 Notion 怎麼用?」
✅「我在 YouTube 上看了幾支 Notion 新手教學影片,也試著自己做了一個閱讀紀錄頁面,但卡在分類跟標籤的設計,找不到比較清楚的做法,可以請教你怎麼規劃嗎?」
你做得越多,問題越具體,別人也越有動力幫你深入解答。
3. 問題盡量聚焦,精簡不廢話
不需要寫成三千字小論文,但也不要只給一句「幫我看這個好嗎」。
可以把問題控制在 3~5 行內,並清楚表達你的困惑點在哪。
有時候不是大家懶得回,而是問題太大、太散、太模糊,根本不知道從何說起。
4. 抱持感謝心態,不強求回覆
記住,你的提問不是「提交客服單」。對方沒有義務要回你,更不是 24 小時待命幫你解惑。
真心想請教,就帶著尊重跟感謝的心去發問。哪怕最後對方沒回,至少你會知道:你練習了怎麼好好提問,而不是「亂槍打鳥」。
5. 為什麼你選擇問這個人?讓對方知道
這一點超重要,卻常常被跳過。
你可能心裡知道:「因為我覺得他很厲害啊」
但你不說出來,對方怎麼知道你是真的有做過功課,而不是廣撒網?
範例:
✅「我有看到你之前寫過關於轉職 UI 設計的文章,覺得跟我現在的狀況很像,所以想請教你對我目前作品集的看法。」
✅「我有聽你在某場講座分享過準備面試的方法,那時收穫很多,這次剛好遇到類似問題,想問問你的建議。」
這不只是基本的禮貌,也能讓對方更清楚自己能幫上什麼,增加回覆的可能性。
最後送你一句話:
「你怎麼提問,就決定你能學到多少。」
如果你願意多花一點心力整理問題,別人真的會更願意幫你、甚至幫你更多。這不只是對對方的尊重,更是你對自己學習品質的負責。
Hi,我是本站的經營者明淳
我27歲時離開職場,獨立接案為客戶服務。客戶有上市櫃公司、中小企業及高階主管私人顧問。產業橫跨新媒體、網路服務、建設公司、運動健康產業、零售業、運輸業、食品業、新創產業等。後來也擔任Google數位學程、外貿協會、清華大學推廣教育中心、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等單位講師。
如果你想知道我怎麼從0開始,透過社群行銷技能賺取不錯的收入,我有一個3小時的免費錄影檔跟你分享,歡迎『點此索取』。
如果你喜歡明淳的分享,歡迎留下你的E-mail,明淳會不定期寫信給你😊